回答问题:经常感到非常非常的孤独,并且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意识的把自己隔离开圈子,但是经常一个人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很大,感觉一天什么都没做,又为自己虚度光阴而产生愧疚,自己很厌恶自己。
心理咨询师 胡良丽 回答: 你好! 看到来信的内容我的心情很沉重,似乎也感受到一大波孤独袭来,包围着自己,自己只能蜷缩着身体,小心地、无力且无助地被卷在了漩涡的中间,甚至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似乎又在担心中等待着下一波的巨浪,当浪头有点退潮时回想刚才自己的表现,又很讨厌自己,埋怨自己。尽管存在主义认为“人生而就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感让自己有被吞噬的感觉却真是不好受,那么被动、压抑、矛盾、自己无力做什么,又很讨厌自己不做点什么。
不知道这样的描述是否和你的感受吻合,很想知道这么辛苦的日子和感受,你面对多久了?在这段日子里,你是否还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学习工作呢?
短短的描述里你都在高浓度地提及孤独,你提到怕孤独又“有意识隔离圈子”,听上去是你有意把自己孤立了起来,从这种行为中你或许有瞬间被包裹和保护的感觉。但这样的状态又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你还记得这样的模式是从怎样开始的吗?在信中你没有提及面对这些时具体的感受,但如果这份感受是紧张、焦虑,也许是因为自卑,因为没信心和别人面对及交往,担心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不好;如果这份感受是害怕,那也需要再聚焦害怕的到底是什么?也因为有类似这样的情绪或感受没能很好地处理,所以你选择了隔离,选择了离群索居,而这种应对方式却让你更加孤独,更加自卑,更多的负性自我评价:“感觉一天什么都没做,又为自己虚度光阴而产生愧疚,” “自己很厌恶自己”。
另外我看到你的行为模式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怕孤独却“有意识隔离圈子”让自己孤独,“一天什么都没做,又为自己虚度光阴而产生愧疚,”让我想到心理学上依恋理论中的“矛盾性依恋”。 依恋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婴儿与其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后来的研究者们将之扩展到了成人之间,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由陌生情境实验观察到:矛盾型依恋的婴儿面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这样的人在长大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也很容易重复这样的模式:对分离很容易焦虑,离开时痛苦,回来时又排斥,分离时怕孤独,有条件不孤独时又把自己隔离,制造了孤独。这样的人也容易没有价值感,不自信,没有安全感。 不知道面对自己的情况你曾经做过怎样的尝试和努力,也不知道你的家人提供的支持系统如何?也因为信件内容很少,我暂时也只能从这些角度尝试探索,可能也会有偏颇之处。所以综合这些情况我还是建议你去带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走进咨询室,在一个专业、温暖的环境中慢慢打开自己,接纳自己,尝试接纳身边相应的人际关系,并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慢慢感受积极体验,慢慢改善自己的依恋类型,让自己慢慢变得不再孤独。
这些方面的分析和建议希供参考,祝你的生活早日拥有更多的改善!
作者简介: 胡良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OH执行师,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认知行为咨询为方向,愿意关注来访者的当下,陪伴并与其一起探索引起困扰的曾经,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和成长的方法。情感,婚姻,人际沟通,职场压力,亲子咨询都是工作的主题及方向。如果您认可咨询师的分析,可以打电话62233783预约其进行电话咨询或面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