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问题 问题:我不愿再做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自己的原生家庭,小学到初中,父母总是吵架,对吵架有心理阴影。现在结婚了,刚开始还好,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公公和婆婆之间的争吵开始多起来,心里对这种情况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婆婆刚50出头,公公已经过60。每次他们拌嘴都是饭桌上,而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争吵也是饭桌上或者吃饭前后。吃饭前或者吃饭时,婆婆总会说什么在厂里累的生气了什么的话,让人听着很不舒服。跟老公说,他总会说可以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况且他们是父母是长辈,说几句也是为我们好,说多了夫妻间反而因这个吵架。而我因为自己的经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觉得我们不是父母的情绪垃圾桶,父母的问题和负面情绪不该我们来承担。我该怎么办,如何既能不伤一家人感情又能让婆婆在吃饭前或吃饭时不提或少提这种让人难过的事?
咨询师 陈静龄 回复: 来信者您好!非常感谢您的信任,愿意将生活中的难题与我们分享,希望今天短暂的交流能够带给您些许启发。 信中您提到小时候父母总是在饭桌上吵架,如今公婆也常在吃饭前后闹不愉快,自己内心有愈发强烈的抵触情绪。首先您能有这份觉察是很好的,您已经意识到当下的烦恼来源于早年痛苦经历和创伤感受的再触发,我们常把这称作”按到了自己的心理按钮“。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十分敏感、在乎的东西,通常来源于童年所经历的一些非常强烈而痛苦的感受,这些伤痛一直没能得到疗愈,便在内心深处埋下了一个按钮,一旦他人触碰了这个按钮,我们便自动反应,产生负面的情绪或行动反应,仿佛当年的伤口被再次揭开。而这种心理按钮是独特的,没有相同经历的人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您老公并没有产生和您相同的情绪感受,而他的应对方式和建议您也无法认同。 心理按钮并不总是坏事,在一些时候它会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只是在另外一些时候,尤其是与家人、爱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固有的模式可能会阻碍亲密关系的发展。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作出一些改变。首先要明白自己当下的强烈感受其直接来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先关注和探索自己内心的那份伤痛,告诉自己当年看到父母吵架时是什么感受,是否有害怕、害怕什么,抑或担心、担心什么,还是焦虑?紧张?烦躁?……尝试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表达未完成的心愿,安抚内心中那个受伤的、一直没能长大的小孩,原谅自己做不到的,放下自己承担过多的。然后告诉自己,现在已不是当初那个小孩,有能力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负责,划清人际界限。正如你在信中提到的,父母的问题和负面情绪不该自己来承担,是什么让你现在正在承担呢,你会认为他们的争吵与你有关吗,你会把让他们开心吃饭作为自己的责任吗,你会因为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而感到压力自责吗,你是否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们捆绑在一起了呢? 理清自己内心的感受之后,我们可能会更加客观理性地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人事。对于婆婆总是在吃饭时抱怨的问题,可以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否您公婆习惯了这样的交流模式,是否婆婆只能在饭桌上得到大家的聆听,是否最近婆婆遇到一些不顺(婆婆50出头也要考虑更年期的影响),等等。了解这些一方面帮助理解他人行动的动机,划清自己的心理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方法帮助婆婆有更好的情绪,从而缓解吃饭时的紧张气氛,也让您的老公能更好地帮助到您。在和婆婆的沟通过程中,先了解她的内心需求,表示理解与尊重,将会很好地赢得婆婆的情感共鸣,降低她的防御;然后再委婉地、诚恳地表达你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帮婆婆一起找到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这样你就有可能在不伤家庭感情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创伤,每个人也都要不断学习、成长自己,为自己的幸福负责。愿您能早日疗愈伤痛,重拾家庭生活的宁静和谐。如果过程中有任何困难,必要时您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陪伴您更好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