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儿童心理学实验——儿童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原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导读:每个人都希望可以读懂他人的心思或者被他人所理解,儿童又是如何发展出此方面的能力呢?
“读心术”是每个心理学家都求之不得的超能力。它不仅会让心理学实验事半功倍,想想看,能够成为另外一个人去感受他的经历,实在是太神奇了!
虽然心电感应还只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但是大多数人只要转换个角度,都有本事在某种程度上钻进别人脑袋里看看。
我们之所以能够钻进别人的脑袋,是因为我们大脑是个超级模拟器——比喻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预测网球从哪里飞过来,然后判断是上网半路袭击还是到尽头线防守。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想法、目的或者可能的行动。实际上,如果不能模拟别人在想啥子,我们就会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
心理理论
心理学家将这种模拟或者猜测他人想法的能力称之为“心理理论”。儿童出现心理理论,是成长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不能乐成成长出心理理论,是孤独症的首要特征。
萨尔茨堡大学的Heinz Wimmer 和 Josef Perner 利用错误概念进行的实验,为心理理论何时出现供给了最早的实验证据。
为了证明心理理论何时出现,研究者们需要孩子通过错误概念的测试来判断。要通过这项测试,孩子需要明白别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不同样。这对那些刚接触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这可是个很大的挑战。
错误概念的测试
Wimmer 和Perner的实验对象是3至9岁的孩子,他们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叫做Maxi的男孩的故事。Maxi的妈妈买了巧克力回家做蛋糕。Maxi瞅见吗妈妈吧巧克力放进了蓝色的橱柜,之后Maxi就去出去玩了。与此同时,妈妈用巧克力做完蛋糕,把剩下的放到了绿色的橱柜里。Maxi玩完回家觉得很饿,就想拿些巧克力来吃。实验者问参加实验的孩子:Maxi会到哪个橱柜找巧克力?(而不是巧克力放在哪个柜子里)
在实验中,实验者还用偶人和火柴盒表演了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有更直观的理解。
结果
结果预示,3到4岁的孩子一般不能通过这个测试,他们会回答巧克力实际的位置,而不是Maxi认为巧克力在哪。他们不能理解:虽然自己知道巧克力在哪儿,但是Maxi并不知道。
Wimmer and Perner 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能通过Maxi的视角,构建一个与自己世界不同的心理模型。也就是说,他们还不具备心理理论。
从4、5岁开始,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仿佛一夜之间,大多数孩子们突然可以指出Maxi认为巧克力在哪个柜子里,而不是自己所知道的真正有巧克力的柜子。但是,有些孩子已经5岁了,还是很难理解别人可能会有错误的想法。
最后,6岁大的孩子都可以理解别人对世界的理解多是错误的。
纯真年月的终结
这个实验指出,在4到6岁的时候,孩子们开始具备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技能,这对他们日后能否在社会中应对自如至关重要。他们开始知道,别人的想法多是错误的,自己可以说谎,别人可以棍骗他们。
从某种意义上,丧失这种纯真有些遗憾;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这是想要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乐成的必要基础。4岁左右,孩子们开始理解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绝对的世界中,实际上我们在自己的脑袋里制作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模型,而这个模型很容易就会出错。
质疑和其他解释
像很多儿童心理学研究同样,这个实验也激发了关于怎样解释试验结果的争论。研究者们对此中的一些疑难进行了说明:
实验的时候,孩子专心么?是的。他们正确地回答了一些问题,说明他们很专心。
年龄小的孩子会不会把故事忘了?不会。他们通过了一个记忆测验。
年龄小的孩子是不是没思量问题,所以指出巧克力实际在什么地方?在另一个实验中,特意让孩子们停下来想一想——但这对年龄小的孩子没什么帮助。
在这个实验受到质疑的同时,心理学家有发明了其他检查孩子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至今,这些个实验仍活着界各个死角使用着,发掘我们最初是在何时、怎样领有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
|